公告
威海信息港(http://www.weihai7.com/)服务大家,欢迎分享传播!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将为您信息免费推广,现在免费注册会员,即可免费发布各类信息。
关闭
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 首页 » 威海新闻资讯 » 娱乐新闻 » 正文

语言学家李佩逝世

发布时间:2017-07-20 20:42:42
核心提示: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李佩先生,于2017年1月12日1点26分56秒在京去世。?李佩先生是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的遗孀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李佩先生,于2017年1月12日1点26分56秒在京去世。?李佩先生是“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的遗孀,她曾和李政道一起帮助中国第一批自费留学生走出国门,被称作“中科院最美的玫瑰”。

著名语言学家李佩去世曾被称作

传奇经历:

1947年李佩赴美国康奈尔大学工业与劳工关系学院学习工商管理。次年,李佩与相识在西南联大的学长郭永怀结婚。

1951年李佩受康奈尔大学语言学系系主任Shadack教授的邀请,给准备派作外交官的美国学生上中文课。

1956年10月,著名力学家郭永怀带着妻子李佩和女儿历经周折从美国回到了祖国。李佩曾在中科院行政管理局西郊办公室任副主任。西郊办公室负责粮店、菜市场、餐馆、医院和中小学校的后勤建设工作,这为今后的中关村科学城打下基础。中关村道路两侧白杨树就是她组织科技人员栽种的,这些白杨树曾是中关村人的骄傲。

1961年,李佩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英文。郭永怀日理万机忙于科研,经常出差,习惯了他说走就走的工作方式,只知道他是在做重要工作。

1966年“文革”开始,郭永怀因承担重要工作而受到特别保护,但李佩未能幸免。留学美国的经历让她成为“美国特务”,在单位接受审查。1968年12月5日,从核导弹试验基地乘飞机返京的郭永怀,因飞机失事不幸牺牲,终年59岁。1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授予郭永怀烈士称号。处理完郭永怀的后事,李佩仍然在单位接受审查,初中毕业的女儿郭芹自愿回到吉林白城插队的地方。李佩1970年初随中国科大迁到了合肥,留下因生病在家休养的郭芹一人在京。

从1970年到1973年底,她在科大接受隔离审查,监督劳动,不能工作,来往的信件也要被检查,只是没有人贴她的大字报。1974年,中国科学院各所外派留学人员集中到科大培训英语,李佩在饱受造反派不公正对待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为最早两期出国人员培训班教授英文。

在老领导郁文的过问和关照下,1976年暑假李佩奉调回北京。1978年,李佩白手起家组织创办了中科院研究生院外语教学部。她编写的英语教材荣获国家优秀教材奖。她还举办了国内首期应用语言研究生班,为该学科在国内正式建立做了开拓性的工作,并誉为“中国应用语言学之母。”著名语言学家李佩去世引关注!李佩,1937年考入北京大学经济学系,1938年至1941年在昆明西南联大学习,曾任西南联大学生会副主席。1978年,组织创办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外语教研室,并担任教研室主任。她编写的英语教材荣获国家优秀教材奖,举办了国内首期应用语言研究生班,为该学科在国内正式建立做了开拓性的工作,并被誉为“中国应用语言学之母。”李佩先生千古,你永远是中科院最美的玫瑰!

2017年1月12日凌晨,中国科大创建者之一郭永怀先生的夫人,中国科大原外语教研室教授,我国著名应用语言学家李佩先生在京逝世,享年99岁。

李佩,江苏镇江人,1918年出生在北京。中学就读于美国教会学校贝满(Bridgeman)女中,1937年考入北京大学经济学系,1938年至1941年在昆明西南联大学习,曾任西南联大学生会副主席。大学毕业后,李佩在重庆中国劳动协会工作,参加了包括校场口事件等多个中共领导的进步群众运动,创办工人夜校和工人托儿所。受中共地下党员影响,曾帮助把美国劳动协会的捐款送到延安解放区。她是“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的遗孀,被称作“中科院最美的玫瑰”、“中关村的明灯”、“年轻的老年人”。

她和李政道一起帮助中国第一批自费留学生走出国门。当时没有托福、GRE考试,她就自己出题,李政道在美国选录学生。

81岁那年,她创办中关村大讲坛,从1998年到2011年,总共办了600多场。她请的主讲人也都是各个领域的“名角儿”,黄祖洽、杨乐、资中筠、厉以宁、饶毅等名家,都登过这个大讲坛。

唯一的女儿郭芹病逝了。没人看到当时近八旬的她流过眼泪。几天后,她像平常一样,又拎着收录机给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博士生上英语课去了。

进入人生的第99个年头,李佩大脑的“内存越来越小”,记忆力大不如以前了。她一个月给保姆发了3回工资;她说现在的电视节目太难看了,“民国的人去哪儿了?”

在她狭小的客厅里,那个腿都有些歪的灰色布沙发,60年间,承受过不同年代各色大人物各种体积的身体。钱学森、钱三强、周培源、白春礼、朱清时、饶毅、施一公……都曾是那个沙发的客人。

但是有时人来得多了,甭管多大的官儿,都得坐小马扎。

她曾跑遍了半个地球,如今,她的背驼得像把折尺,一天的大多数时光蜷缩在朝南书房的沙发里,困了就偎在电暖气上打盹,即使三伏天,她也觉得冷。前些年,眼看年轻人骑车撞了中关村的老科学家,她还特气愤,跟在后头追。如今,她连站到阳台上向朋友招手的力气都快没有了。

只有牙齿和胃,还顽强地工作着。她的胃曾装过胡适家的肉菜、林家翘家的饺子、钱学森家的西餐,那个时候,厨艺很差的周培源只有洗碗的份儿。如今,她还像年轻时在美国一样,爱吃蒜香面包,用自己的牙慢慢地磨。

她的眼眉越来越低垂,这双被皱纹包裹的眼睛,见过清末民初的辫子、日本人的刀、美国的摩天大楼,以及中国百年的起起伏伏。如今,没什么能让这个百岁老人大喜大悲了。

她一生都是时间的敌人。70多岁学电脑,近80岁还在给博士生上课。晚年的她用10多年,开设了600多场比央视“百家讲坛”还早、还高规格的“中关村大讲坛”。

没人数得清,中科院的老科学家,有多少是她的学生。甚至在学术圈里,从香港给她带东西,只用提“中关村的李佩先生”,她就能收到了。她的“邮差”之多,级别之高,令人惊叹。

在钱学森的追悼会上,有一条专门铺设的院士通道,裹着长长的白围巾的李佩被“理所当然”、“舍我其谁”地请在这条道上,有人评价这个只有几十斤重的瘦小老太太“比院士还院士”。

她被称作“中科院最美的玫瑰”、“中关村的明灯”、“年轻的老年人”。

“生活就是一种永恒的沉重的努力”

这位百岁老人的住所,就像她本人一样,颇有些年岁和绵长的掌故。

中关村科源社区的13、14、15号楼被称为“特楼”,那里集中居住了一批新中国现代科学事业奠基者:包括1948年中央研究院的9名院士、第一批254位学部委员中的32位、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的8位。钱学森、钱三强、何泽慧、郭永怀、赵九章、顾准、王淦昌、杨嘉墀、贝时璋等人都曾在这里居住。

如今,破败不堪的“科源社区”牌子,“科”字只剩下了“斗”字,老楼的楼道里贴满了“疏通下水道”的小广告,小院里四处堆放着杂物。这里不再是“中国最聪明头脑的聚集地”,而是租住着很多外来打工者,随便敲开一扇门,探出一颗脑袋:“王淦昌?贝时璋?郭永怀?没听说过。”

中关村的房价都快十万元一平方米了。不远处的LED超大屏幕闪烁着最新款的高科技产品广告。

李佩先生60年不变的家,就像中关村的一座孤岛。

这座岛上,曾经还有大名鼎鼎的郭永怀先生。

郭永怀李佩夫妇带着女儿从美国康奈尔大学回国,是钱学森邀请的。钱学森在1956年数次致信郭永怀:“请你到中国科学院的力学研究所来工作,我们已经为你在所里准备好你的‘办公室’,是一间朝南的在二层楼的房间,淡绿色的窗帘,望出去是一排松树。”“已经把你的大名向科学院管理处‘挂了号’,自然是到力学所来,快来,快来!”

回国后,郭永怀在力学所担任副所长,李佩在中科院做外事工作。直至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的第二天,郭永怀和好友一起开心地喝酒,李佩才意识到什么。

1968年10月3日,郭永怀再次来到青海试验基地,为中国第一颗导弹热核武器的发射从事试验前的准备工作。12月4日,在试验中发现了一个重要线索后,他在当晚急忙到兰州乘飞机回北京。5日凌晨6时左右,飞机在西郊机场降落时失事。

当时飞机上十几个人,只有一个人幸存。他回忆说,在飞机开始剧烈晃动的时候,他听到一个人大喊:“我的公文包!”后来的事情就不记得了。

在烧焦的尸体中有两个人紧紧地抱在一起,当人们费力地把他们分开时,才发现两具尸体的胸部中间,一个保密公文包完好无损。最后,确认这两个人是59岁的郭永怀和他的警卫员牟方东。

郭永怀曾在大学开设过没几个人听得懂的湍流学课程,而当时失去丈夫的李佩正经历着人生最大的湍流。

据力学所的同事回忆,得知噩耗的李佩极其镇静,几乎没说一句话。那个晚上李佩完全醒着。她躺在床上几乎没有任何动作,偶然发出轻轻的叹息,克制到令人心痛。

在郭永怀的追悼会上,被怀疑是特务,受到严重政治审查的李佩一个人孤零零地坐在长椅上。在当时的环境里,敢于坐在李佩旁边,说一句安慰的话,都需要莫大的勇气。

郭永怀走后22天,中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验获得成功。

那些时候,楼下的人常听到李佩的女儿郭芹用钢琴弹奏《红灯记》中李铁梅的唱段“我爹爹像松柏意志坚强,顶天立地……”

后来,李佩将郭永怀的骨灰从等级森严的八宝山烈士公墓请了出来,埋葬在中科院力学所内的郭永怀雕塑下面。同时,李佩还将一同牺牲的警卫员牟方东的部分骨灰,也安放在雕塑下面。

“小牟太年轻了,太可惜了,也是为着跟他,所以才牺牲的。”李佩说。

郭永怀走后没两年,十几岁的女儿去内蒙古当知青下乡,李佩到合肥中科大继续接受审查和劳动改造。政治的湍流一次次把她们卷进漩涡。

此后的几十年来,李佩先生几乎从不提起“老郭的死”,没人说得清,她承受了怎样的痛苦。只是,她有时呆呆地站在阳台上,一站就是几个小时。

更大的生活湍流发生在上个世纪90年代,唯一的女儿郭芹也病逝了。没人看到当时近八旬的李佩先生流过眼泪。老人默默收藏着女儿小时候玩的能眨眼睛的布娃娃。几天后,她像平常一样,又拎着收录机给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博士生上英语课去了,只是声音沙哑。

“生活就是一种永恒的沉重的努力。”李佩的老朋友、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同事颜基义先生,用米兰·昆德拉的这句名言形容李佩先生。

女儿郭芹最后一次见到住楼下的作家边东子,用一双诚恳的眼睛说:“写写我爸爸吧。”边东子后来写了《中关村特楼的故事》,他说:“即使是功力深厚,又如何能写全、写透、写准她了不起的爸爸和同样了不起的妈妈!”

直到1999年9月18日,李佩坐在人民大会堂,国家授予23位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郭永怀先生是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唯一的烈士。

李佩回家后,女儿郭芹的朋友们都嚷着来她家看“那坨大金子”。该奖章直径8厘米,用99.8%纯金铸造,重515克——大家感慨,“确实沉得吓人”。

4年后,李佩托一个到合肥的朋友,把这枚奖章随手装在朋友的行李箱里,捐给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时任校长朱清时打开箱子时,十分感动。

“捐就是捐,要什么仪式”

在李佩眼里,没什么是不能舍弃的。

几年前,一个普通的夏日下午,李佩让小她30多岁的忘年交李伟格陪着,一起去银行,把60万元捐给力学所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各30万。没有任何仪式,就像处理一张水费电费单一样平常。

“捐就是捐,要什么仪式。”老太太对李伟格说。

至今,李佩先生客厅里的茶几还是60年前回国时家里的陪嫁。

早年从美国带回的手摇计算机、电风扇、小冰箱,捐了。郭永怀走后,写字台、书、音乐唱片,捐了。李佩先生一生教学的英语教案,捐了。汶川大地震,挽救昆曲,为智障幼儿园,她都捐钱。

有后辈说她对待名利的样子,就像居里夫人把最大额的英镑当书签,把诺奖的奖牌随意给孩子当玩具。

直到前年,郭永怀104岁诞辰日,李佩拿出陪伴了自己几十年的藏品,捐给力学所:郭永怀生前使用过的纪念印章、精美计算尺、浪琴怀表,以及1968年郭永怀牺牲时,中国民航北京管理局用信封包装的郭先生遗物——被火焰熏黑的眼镜片和手表。

如今,这些东西就保留在力学所的304房间,深棕色的门上面写着“郭永怀副所长办公室”。隔壁是“钱学森所长办公室”。钱学森说得没错,从办公室往外看,是一排高大葱绿的松树。只是已经半个世纪过去了。

时间拔高了松树,也馈赠了李佩很多人生的礼物。

当文革结束,她重新恢复工作时,已经快60岁了。她筹建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后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的英语系,培养了新中国最早的一批硕士博士研究生。

当时国内没有研究生英语教材,她就自己编写,每次上课,带着一大卷油印教材发给学生。这些教材被沿用至今。

她做英语教学改革,被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语言学系主任Russel Campbell称作“中国的应用语言学之母”。她大胆地让学生读《双城记》、《傲慢与偏见》等原版英文书。所有毕业生论文答辩,她都要求学生用全英语做陈述。

很多学生回忆,李佩先生从不大声训斥学生,却有一种“微笑的严厉”,她把最淘气的学生调在第一排,这种无形的压力让人做梦都在说英语。

如今,在中国科学院大学英语系主任彭工眼里,总给同事带小点心的李佩先生做事果断,是一种“有人情味的果断”。

钱、年龄对她而言,都只是一个数字

这个经历过风浪的女人,在那个年代做了很多擦边的事,有的甚至是“提着脑袋”在干。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李佩就向学生介绍美国大学招收研究生的办法,鼓励大家申请自费留学。

刚刚文革结束,人才匮乏。李佩就找到那些曾被打成右派甚至进过监狱的英语人才,从事教学工作。事实证明,她的眼光很准。她请出山的“右派”许孟雄,是邓小平同志1979年1月出访美国时英文文件的把关人。

她还和李政道一起推动了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研究生项目,帮助国内第一批自费留学生走出国门。到1988年该项目结束时,美国76所优秀大学接收了中国915名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研究生。当时没有托福、GRE考试,李佩先生就自己出题,李政道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选录学生。

1987年,李佩退休了,她高兴地说,坐公交车可以免票了。

可她没有一天退休,她接着给博士生上英语课,一直上到80来岁。

中国科学院大学党委副书记马石庄是李佩博士英语班上的学生。如今,他在大小场合发言、讲课,都是站着的。他说,这是跟李佩先生学的,“李先生70多岁在讲台上给博士生讲几个小时的课,从来没有坐过,连靠着讲台站的姿势都没有”。

他说,他一生中遇到过很多好老师,但“我见过的最伟大的老师是李先生”。李先生传授的不仅是知识,而且是“人学”,人格的完善。如果一个教育者只是传授知识,那无非是“从小硬盘变成了大硬盘”。

在马石庄眼里,李先生是真正的“大家闺秀”。她在燕京大学念书,北平沦陷后,她从天津搭运煤的船到香港,再辗转越南,进入云南西南联大。她在日本人的轰炸中求学。

她曾作为中国代表,参加巴黎的第一次世界工联大会和第一次世界妇女大会。她和郭永怀放弃美国三层的小洋楼,回国上船时把汽车送给最后一个给他们送行的人。

“他们这代人回国为的是什么?她一生对教育的关心,对国家命运的关心,不是今天的我们能完全理解的。”马石庄说。

多年的交往中,他感觉这个老太太淡定极了,从没有慌慌张张、一丁点邋遢的时候。“一个人从战火中走出来,经历过无数次政治运动,走过大半个地球,中年丧夫,老年丧女,还有什么让她‘不淡定’、‘不沉静’?”

“100年里,我们所见的书本上的大人物,李佩先生不但见过,而且一起生活过、共事过,她见过太多的是是非非、潮起潮落。钱、年龄对她而言,都只是一个数字。一个连孤独都不惧怕的人,还惧怕死亡吗?”

马石庄说,老人从没跟学校提过一件私人的事儿。

只有一次,老太太给马石庄打电话,说“有一件私人的事求学校”。马石庄心里一咯噔,李先生从没开过口啊。

原来,李先生住的楼后面有一间锁了很久、没人用的平房,李佩希望学校把钥匙给她,她想给小区老人收拾出一个读书看报下棋的地方。

最近,上海大学的博导戴世强带来了苏州豆腐干,顾淑林先生带来了大凉山苦荞米,李佩送给卢鼎厚教授月饼,八九十岁的老人们像孩子一样分享美食,交流怎么使用微信。

只是,李佩先生越来越忘事。在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里,她7次提醒戴世强回上海后帮她买一瓶瑞典出口的药,临离开的时候大家才知道她是帮照顾她的保姆要的。

“李先生一辈子哪里有过私人的事儿!”马石庄感慨。

他不喜欢用“玫瑰”这样的词形容李佩先生,“太轻太花哨了,李先生是永远微笑着迎接明天的人”。

一个老朋友也认为“玫瑰”太轻了,她说,李佩先生有极大的气场,像磁铁一样,能把周围的东西都吸引过来。

毕业后,马石庄选择了当老师,他说,这种选择是受了李佩先生影响,“从李先生身上,看到了教师就是这个社会的精神遗传基因”。

探求“钱学森之问”

李佩的晚年差不多从80岁才开始。

81岁那年,她创办中关村大讲坛,从1998年到2011年,每周一次,总共办了600多场,每场200多人的大会厅坐得满满当当。

她请的主讲人也都是各个领域的“名角儿”。黄祖洽、杨乐、资中筠、厉以宁、程郁缀、沈天佑、高登义、甘子钊、饶毅等名家,都登过这个大讲坛。

大讲坛的内容也五花八门:农村问题、中国古代文学史、天体演化、昆虫、爱斯基摩人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美国总统大选、天津大鼓等等。

“也只有李佩先生能请得动各个领域最顶尖的腕儿。”有人感慨。

开论坛是极其琐碎的工作。有时候和主讲人沟通,从主题到时间确定,来来回回要打几十个电话。确定了主题,她就带着年轻的朋友在中关村四处贴海报,她说,不能贴得太早,也不能贴在风口处,以免被风刮跑了。

请来这些大人物讲课,全都是免费的。有一次,她邀请甘子钊院士,“老甘啊,我可没有讲课费给你,最多给你一束鲜花”。甘院士说:“你们的活动经费有限,鲜花也免了吧。”后来,花也是李佩先生自己买的。

等到94岁那年,李佩先生实在“忙不动”了,才关闭了大型论坛。在力学所的一间办公室,她和一群平均年龄超过80岁的老学生,每周三开小型研讨会,“除了寒暑假,平时都风雨无阻”。这样的讲坛延续至今。

有人回忆,在讨论“钱学森之问”求解的根本出路时,三个白发苍苍的老者并列而坐。北大资深教授陈耀松先生首先说了“要靠民主”四个字,紧接着,郑哲敏院士说:“要有自由。”随后,李佩先生不紧不慢地说“要能争论”。这一幕在旁人眼里真是精彩、美妙极了。

她和老朋友李政道也探讨这个问题。李政道说单用一个“答”字不太合适,所以用了“求答钱学森之问”。李政道说,学习最重要的是要问,“要创新,需学问,只学答,非学问”。

喜欢音乐、年轻时编排过《白雪公主》,演小矮人的李佩先生,也常和李政道谈艺术和科学的关系。

春节时,李政道用炭笔画虎、画狗,当贺年卡送她。他俩认同:“艺术和科学是一个硬币的两面,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

当然,李佩先生也有发飙的时候,不管自家客厅里,对面坐的是什么大人物。

她反对大学扩招。她反对现在大学减少英语课时。她对坐她家沙发上的一名大学副校长直摇头,她反对人民大学办物理、化学学院,反对清华大学办医学院。她反对“北大要把1/3副教授筛选下去,改革进行不下去”的悲观论调。

她主张教育不能赶热闹。“要坐得住,不要赶热闹”。以前这句话常从郭永怀厚厚的大嘴说出来,他开口讲话时笑意总是从嘴上放射到整个脸部。

在她90多岁的时候,她还组织了20多位专家,把钱学森在美国20年做研究用英文发表的论文,翻译成中文,出版《钱学森文集(中文版)》。对外人,李佩先生常常讲钱学森,却很少提郭永怀,旁人说李先生太“大度”了。

“我一点儿也不孤独,脑子里好些事”

她本可以得到很多荣誉,几十年里,无数协会想让这个能量超大的老太太当会长,她都拒绝了。她唯一拿到手的是一个长寿老人之类的奖牌。

因为访客太多,李先生家客厅的角落摆了很多小板凳。有小朋友来看她,八卦地问:“您爱郭永怀先生什么?”她答:“老郭就是一个非常真实的人,不会讲假话。老郭脾气好,不像钱学森爱发脾气。”

曾有人把这对夫妇的故事排成舞台剧《爱在天际》,有一次,李佩先生去看剧,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人们从她的脸上,读不出任何表情,那似乎演着别人的故事。

这群年轻演员曾拜访过李佩先生。一位演员说,当他见到了郭先生生前最后一封家书,见到了郭先生的自画小像,郭先生不再是那个遥不可及的雕像。他开始明白李佩先生的那句台词了:“我等你,你不回来我不老。”

可“不老”的李佩先生确实老了,她的背越来越弯,开始只是小锐角,后来角度越来越大。

曾经在学生眼里“一周穿衣服不重样”、耄耋之年出门也要把头发梳得一丝不乱、别上卡子的爱美的李佩先生,已经顾不上很多了。

她曾趴在窗边送别客人的阳台蒙满了灰尘,钢琴很多年没有响一声了,她已经忘了墙上的画是她曾和郭永怀相恋的康奈尔大学。记忆正在一点点断裂。

早些年,有人问她什么是美。她说:“美是很抽象的概念,数学也很美。”如今,她直截了当地说:“能办出事,就是美!”

很少有人当面对她提及“孤独”两个字,老人说:“我一点儿也不孤独,脑子里好些事。”

“与其说她忙碌,不如说这是一种忘记。”马石庄评价。

她也过了说理想的年龄。“我没有崇高的理想,太高的理想我做不到,我只能帮助周围的朋友们,让他们生活得更好一些。”她淡淡地说。

相反,她感慨自己“连小事也做不了”。看到中关村车水马龙,骑自行车的人横冲直撞,甚至撞倒过老院士、老科学家,她想拦住骑车人,但“他们跑得太快,我追不上了”。

尽管力气越来越小,她还是试图对抗着庞大的推土机。

在寸土寸金的中关村,13、14和15号楼也面临拆迁命运。李佩和钱三强的夫人何泽慧院士等人,通过多种渠道呼吁保护这些建筑。2012年,北京市政协通过动议案,要求将中关村“特楼”建成科学文化保护区。中关村的居民们感慨:多亏了这两位老太太!

何泽慧院士几乎成了李佩先生仅存的老邻居。院里的老人纷纷走了,钱学森走时,李佩先生还能去送行,等到钱学森的夫人、她的挚友蒋英去世的消息传来时,她已经没力气去送最后一程,只能让李伟格代表她送去了花圈,伤心的她连续3个月没睡好觉。2015年她又给老朋友、101岁的张劲夫送去了悼词。

何泽慧曾对多次登门、甚至有次坐着小马扎的温家宝说:“在这里住惯了,哪儿也不去了,除非上八宝山。”

李佩先生也对旁人说:“现在,除了到力学所,我就待在家里,哪儿都不去了。”

如今,“内心强大得能容下任何湍流”的李佩先生似乎越来越黏人,有好友来看她,她就像小孩一样,闹着让保姆做好吃的,离开时,她总是在窗边看好友一步三回头地走远,一点点变小。

摘下助听器,李佩先生的世界越来越安静。似乎也没有太多年轻人愿意听她唠叨,知道李佩这个名字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

但每一个踏进13号楼李佩先生家的人都会很珍惜拜访的时间,会努力记住这个家的每一处细节,大家都明白,多年后,这个家就是一个博物馆。李佩(1917年12月20日—2017日1月12日),女,江苏镇江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著名语言学家,中国早期回国专家,“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先生的夫人。被称作“中科院最美的玫瑰”、“中关村的明灯”、“年轻的老年人”、“中国应用语言学之母”,曾长期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大学的英语教授。

李佩先生1924至1930年先后在北京慕贞小学、培元小学、教会学校贝满女中读书,1936年9月考入北京大学经济学系;抗战期间随北大南迁至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曾任西南联大学生会副主席;1947年2月赴美国康奈尔大学学习,次年2月与郭永怀结婚;1951年在康奈尔大学语言学系教授中文;1956年10月与郭永怀携幼女郭芹回到祖国;1961年2月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担任外语教研室英语教师;1978年4月出任新成立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即今中国科学院大学)外语教研室主任;2017年1月12日1时26分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99周岁。

李佩先生为人师表、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许多知名院士和学者都曾是她的学生,为外语教学和研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李佩先生创办了“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生师资班,为该学科在国内正式建立做出了开拓性工作;率领同事们创建了非英语专业博士研究生学位英语培训班,为中国科学院京区各研究所开办了高研英语进修班、出国人员英语培训班等多层次外语培训项目。

1917年(中华民国六年)12月20日,李佩出生在江苏镇江的一个书香门第。

1924(中华民国十三年)至1930年(中华民国十九年),李佩先后在北京慕贞小学、培元小学、教会学校贝满女中读书。

1936年(中华民国二十五年)9月,李佩考入北京大学经济学系。

抗战期间,北大南迁,李佩也辗转至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曾任西南联大学生会副主席。大学毕业后,李佩先生在中国劳动协会重庆分会工作,从事劳工福利与国际联络,参与改善工人生活条件等诸多进步活动,帮助把美国劳动协会的捐款送到延安解放区。

1945年(中华民国三十四年),李佩随朱学范(中国工会领导人)、邓发(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出席了在巴黎举行的国际工会联合大会,之后还出席了第一届世界妇女大会。

1947年(中华民国三十六年)2月,李佩赴美国康奈尔大学工业与劳工关系学院学习工商管理。

1948年(中华民国三十七年)2月,李佩与西南联大学长、康奈尔大学教授郭永怀结婚。

1951年,在康奈尔大学语言学系教授中文。

回国任教

1956年10月,李佩与郭永怀携幼女郭芹,冲破层层阻力举家回到祖国,投入新中国建设事业中。回国后,负责中关村后勤建设,她创办了医院、西式点心店等。在50年代,李佩先生曾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1年2月,李佩先生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担任外语教研室英语教师。

“文化大革命”中,李佩先生受到较大冲击,被隔离审查长达6年多。1968年12月5日,郭永怀先生不幸因公殉职。

1970年2月,李佩先生随中国科大南迁至安徽省合肥市。

从1970年到1973年底,她在科大接受隔离审查,监督劳动,不能工作,来往的信件也要被检查,只是没人贴她的大字报。

1976年暑假,李佩奉调回北京。

1978年4月,出任新成立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后改称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即今中国科学院大学前身)外语教研室主任。

1980年12月,李佩先生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4年,李佩先生将自己著书所得的200元稿费全部交作了党费。

1987年,离休后,李佩先生抱着“让老年人独立自主地选择和安排晚年生活”的宗旨发起成立了“中关村老年互助服务中心”,为社区老年人提供义诊、上门配眼镜等服务。

1993年10月起,李佩先生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96年,李佩先生唯一的女儿郭芹因病去世。

2003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45周年校庆之际,李佩先生将郭永怀先生荣获的“两弹一星”元勋金质奖章,捐赠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档案馆永久保存。

2008年,李佩先生将毕生的60万元积蓄,分别捐献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设立的郭永怀奖学金。

晚年时期

2016年5月23日,李佩先生因肺部感染在中关村医院住院治疗,6月29日转入中日友好医院。经中央组织部批准,李佩先生享受副部级住院医疗待遇。因病住院期间,中央组织部常务副部长陈希,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国科大校长丁仲礼,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谭铁牛,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邓勇,以及中国科学院大学领导,曾经多次到医院看望。

2017年1月12日1时26分,李佩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去世,享年99周岁。

2017年1月17日,李佩遗体送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举行。社会各界800余人自发前来为李佩先生送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原院长路甬祥,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分别送来花圈表示哀悼;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志珍,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中央组织部人才工作局局长孙学玉等出席送别仪式。

人才培养

外语教学

1978年,邓小平同志主持召开了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教育部和科学院分别部署大规模招收研究生的计划。来自全国各地的800多名研究生聚集到了研究生院。李佩带领刚分配到研究生院的3位北京大学工农兵学员开始了外语教学部的筹建工作。缺少教员,没有教材,李佩开始寻找“千里马”。她用3种办法找老师:一是“挖墙脚”,请大学的教师兼职,请退休教师;二是到科学院信访办公室看有无求职的人;三是办应用语言学研究生班,自己培养师资。

1978年,李佩白手起家组织创办了中科院研究生院外语教学部。她编写的英语教材荣获国家优秀教材奖。她还举办了国内首期应用语言研究生班,为该学科在国内正式建立做了开拓性的工作;率领同事们创建了非英语专业博士研究生学位英语培训班,为中国科学院京区各研究所开办了高研英语进修班、出国人员英语培训班等多层次外语培训项目。

关心留学

1979年,为给中国培养物理人才,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教授提议举办了“中美联合招考物理学学生”(CUSPEA)的项目,该项目实施10年,950多位中国优秀学生赴美国一流大学留学。李佩负责了历届CUSPEA项目英语笔试的出题和评卷工作,并参与了口语面试。因为通过考试的学生成绩优异,当初在美国部分大学的推荐信中,英文水平证明书中只要有李佩的签名,都会得到认可。

1978年,政府开始派遣留学生,但国家财政拿不出大量外汇用于出国培训,出国留学难上加难。另外一个情况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冷战促进了西方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美国大学向研究生提供了大量的资助,但当时的中国对这些情况并不十分了解。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10月,外教Mary小姐向李佩提出向学生介绍美国大学招收研究生的办法,鼓励大家去争取美国的奖学金,但又担心学生因此会受处分。深知国情的李佩也知道其“法”可行,其“罪”难当,于是向当时任研究生院的副院长彭平请示,几天后,彭平对Mary和李佩说:“我已经老了,也没有什么可以怕的,你们就这么办吧。”在院方的默许下,不到一年,近百名同学从美国各大学获得了奖学金,飘洋过海留学美国,从此启动了当代中国的“自费留学潮”。

1986年,李佩主持创办科技翻译协会,带着力学所的一群科研骨干,学习翻译外国的经典学术论文。

论坛讨论

离休后,李佩把专家请到社区来,办一个社区版“百家讲坛”。除了每周给中关村的老人们上两个半天的英文课以外,每周五的下午两点,是她组织的讲坛固定“开坛”的时间。凭借她的威望,黄祖洽、何祚庥、杨乐、厉以宁等专家学者被她邀来开讲座。

2003年7月,“非典”疫情之后,李佩主持了“中关村人SARS后的思考”讨论会,与会者讨论了公众的知情权、社区环境建设和垃圾分类问题。

中关村大讲堂关闭后,她还坚持在力学所内开设钱学森科技思想探讨会,并一直参与发言。

得意弟子

第四届北京十大杰出青年杨佳,22岁时考入中科院研究生院成为李佩先生的得意弟子,24岁时留校教英语。29岁时双目失明。杨佳从头学习盲文,把学生的作业扫描进电脑,靠语音系统转换成声音给学生判作业。她为博士生们开设了20多门英语课程,恩师李佩亲自为她的新书《研究生英语阅读》作序。在李佩先生的鼓舞下,杨佳失明8年后又走入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用一年时间以全优成绩获得公共管理硕士学位,被称为哈佛的骄傲。

中国科学院大学党委副书记马石庄是李佩的学生之一。

荣誉表彰

李佩先生曾多次获得学校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个人称号。1956年10月,李佩回国后不久,担任中国科学院行政管理局中关村西郊办公室副主任。

李佩先生曾兼任着中国科学院编译职务评定委员会评委、全国大学英语教材编审兼首届文理组成员、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全国理事会理事,亲手创建了中国科学院科技翻译协会,并担任副会长。居所情况

李佩先生在中关村住了50年的楼房在蒙蒙尘埃中显得斑驳、陈旧。室内摆设仍与郭永怀共同生活时的模样差不多,客厅里的两个单人沙发和茶几是回国时父母补送给她的嫁妆,硬木花格架、长条形茶几和钢琴是她和郭永怀一道买的,所不同的也许只是今天客厅的地面涂上了暗红色的油漆,而不是当年精制的纯羊毛地毯。

人物语录

研究生院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学科,她学了很多科普知识,她说你教这门课跟学生没有共同语言不行啊。

“你得有一桶水,才能给别人一杯水。”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人还得走下去,而且应该以积极的态度走下去,去克服它,而不是让它来克服自己。”

“我的理想就是希望自己注意健康,过好每一天的生活,尽可能多为大家做一点事。太高的理想我做不到,我只能帮助周围的朋友们,让他们生活得更好一些。”

“有时候我连小事也做不了,比如说中关村的交通,骑自行车者横冲直撞,甚至撞倒过老院士、老科学家,我想拦住这些不讲公德的骑车人,问问他们为什么不遵守交通规则,但他们跑得太快了,我追不上。”

2016年,中新社记者曾有机会问李佩先生如何看待外界冠以的“玫瑰”称号。满头银发的李佩先生坐在狭小书房一隅,轻快地说:“我喜欢花,希望像花一样美,但那是90年前的事了。”

人物轶事

有一年,力学所即将空降一位所长,但并没有得到所里员工的支持。李佩知道之后,直接找到领导反映情况。于是,力学所专门为此做了基层调查,事实确实如李佩所反映的那样。最终力学所决定改换人选,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

有一次,谈庆明向李佩提出邀请资中筠来中关村大讲堂做讲座。尽管当时李佩并不认识资中筠,但她还是很快联系上了她。可听完李佩介绍,资中筠直接拒绝,“你们都太老了,人也少。我要跟年轻人讲,去人多的地方讲”。李佩更是没有半点含糊,“你来吧,我给你找年轻人。去学校讲,那里人多”。于是,才有了资中筠在国科大的一场几百人的大讲座。

1991年10月16日,80岁的钱学森在人民大会堂接受国务院、中央军委为他一人授予的“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作为钱学森夫妇二人的老朋友,李佩在几天前接到电话,也受邀参加这次重要的大会。但她却郑重地回绝了,理由是,她那天还要上课。

1997年,灾难却再次降临,她女儿郭芹因病去世,79岁的李佩却没有因此缺一堂课,依然提着录音机走上讲台,只是人更清瘦了,声音有些沙哑。

有人回忆,自己的第一篇英文文章是李佩先生改的,讲了两个多小时。

有人说,当年出国多亏了李佩先生借给自己100美元。

有人提及,李佩先生考试的时候,在黑板上写个“honesty(诚实)”,转身就走,到点儿再来教室收卷子。

有人回忆,在讨论“钱学森之问”的根本出路时,北大资深教授陈耀松先生首先说了“要靠民主”四个字,紧接着,郑哲敏院士说:“要有自由。”随后,李佩先生不紧不慢地说:“要能争论”。

丈夫失事

1968年12月,郭永怀乘坐的飞机失事。得知消息后,边东子赶到楼上安慰。他回忆,李佩神情凝重却没掉一滴泪,只是站在自家阳台上,望着远方的蓝天,好几个小时没说话。负责夜间看护的一位女性说,李佩躺在床上,一夜未合眼,屋内偶尔传出几声叹息。

“李佩从不麻烦别人,只有一次,她找我帮忙办件事,那是她唯一的一次私心。”边东子回忆,那是1969年春天,14号楼下花坛一株迎春花被人刨出。李佩拉着他说,麻烦你帮忙搬过来,种在我们13号楼下吧,我们老郭最喜欢的就是迎春花了。

李佩先生被称作“中科院最美的玫瑰”、“中关村的明灯”、“年轻的老年人”、“中国应用语言学之母”。

“李先生承庭家训,学兼中西,是科学院里很难得的一个美国通,她日日奔波于中关村和林学院间;应接国外知名学者,安抚外籍英文教师,有尊严而无傲气;对同学们亦从无疾言厉色,那清逸的身影中有着一颗慈母般的心,是院里最有威望的人物之一。

“李佩的眼光非常尖锐,观点极高,极其认真,她的年纪大了,但她始终走在前面”、“李先生之所以能在一个普普通通的教师岗位上,做出那些不平凡的事,跟她的处事态度、她的人格魅力有关”、“只要是先生认定的,她绝不妥协”、“不会再有第二个李佩”。

“我们尊重并怀念郭永怀先生,但郭先生的夫人李佩女士也是一位十分受人尊重的人,她非常优秀,她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

“有人说,李先生是‘中科院的玫瑰’,这不确切,玫瑰是会展示自己的,李先生不会。如果说郭永怀先生用生命换来了国家的振兴,那么,李佩先生则默默地在讲台上站了一生,倾其所有,换得桃李满园。”

1956年10月,李佩先生回国后,担任中国科学院行政管理局中关村西郊办公室副主任,负责中关村后勤建设,为今天的中关村科学城打下了基础。

2012年,以“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和夫人李佩为题材的中国科大首部大型原创音乐剧《爱在天际》首演,此后在全国各地连续演出数十场。

2016年10月,经过两年多的精心筹划,由中科院院士郑哲敏主编、中国科大出版社出版的《佩瑜怀瑾纨质蕙心——李佩先生的世纪生涯》正式发行,该书收集了李佩先生人生历程中的珍贵照片,真实还原了李佩先生的传奇一生。

语言学家是指以人类语言为研究对象,探索范围包括语言的结构、语言的运用、语言的社会功能和历史发展,以及其他与语言有关的问题,并且在这些方面有一定造诣的学者。例如,中国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是我国语言学界的一代宗师,多年从事语言教学和语言研究,涉及一般语言学、汉语研究、文字改革、语文教学、写作和文风、词典编纂、古籍整理等广泛的领域。中国语言文化丰富,因而不乏优秀的语言学家。我国现代语言学家列举如下:

姓氏拼音以B为首

白涤洲鲍怀翘鲍明炜

姓氏拼音以C为首

曹伯韩曹先擢岑麒祥陈承泽陈刚陈建民

陈梦家陈乃雄陈其光陈士林陈望道陈新雄

陈亚川陈原陈章太陈振寰陈治文陈宗振

程祥徽

姓氏拼音以D为首

戴浩一戴庆道邓守信丁邦新丁声树

董作宾杜松寿

姓氏拼音以F为首威海信息港www.weihai7.com这样的报道

范继淹范晓方光焘方孝费锦昌冯志伟

符淮青傅懋勣傅子东

姓氏拼音以G为首

高更生高华年高名凯高元白格桑居冕耿世民

龚千炎管燮初桂灿昆桂诗春郭良夫郭沫若

郭绍虞郭锡良郭在贻

姓氏拼音以H为首

哈米提·铁木尔何九盈何乐士何融贺巍洪诚

洪笃仁洪心衡侯精一胡厚宣胡明扬胡朴安

胡适胡以鲁胡裕树胡增胡竹安胡壮麟

黄伯荣黄淬伯黄典诚黄国营黄家教黄景欣

黄侃黄绮黄焯

姓氏拼音以J为首

季羡林江蓝生姜亮夫蒋礼鸿蒋善国蒋绍愚

蒋希文金鹏金兆梓

姓氏拼音以L为首

劳乃宣黎锦熙李方桂李临定李人鉴李荣

李如龙李思敬李新魁李行健李学勤李英哲

李振麟梁东汉梁敏廖秋忠廖序东林汉达

林茂灿林焘林杏光林语堂刘复刘坚

刘盼遂刘师培刘世儒刘叔新刘涌泉刘又辛

刘月华刘?刘倬卢戆章鲁国尧陆俭明

陆志韦陆宗达吕必松吕冀平吕叔湘罗常培

罗福颐罗振玉罗竹风

姓氏拼音以M为首

马国凡马汉麟马建忠马庆株马叙伦马学良

马真马宗霍毛宗武梅祖麟马秋武

姓氏拼音以N为首

倪宝元倪海曙宁忌浮

姓氏拼音以O为首

欧阳觉亚

姓氏拼音以P为首

潘悟云潘允中裴学海濮之珍

姓氏拼音以Q为首

齐佩瑢钱乃荣钱玄同钱曾怡清格尔泰裘锡圭

屈承熹确精扎布

姓氏拼音以R为首

饶长溶饶宗颐任铭善容庚

姓氏拼音以S为首

单周尧商承祚邵敬敏邵荣芬沈家煊沈兼士

沈开木申小龙施文涛石安石史存直史锡尧史有为

苏宝荣孙常叙孙德宣孙宏开孙良明孙锡信

孙诒让

姓氏拼音以T为首

唐兰唐钰明唐作藩田小琳,土登彭措

姓氏拼音以W为首

汪平汪荣宝汪维辉王福堂王辅世王国维王国璋

王还王敬骝王静如王均王理嘉王力王永华

王宁王士元王维贤王显王尧王?

王照王宗炎韦悫魏建功温端政吴承仕

吴大??吴为章吴文祺吴玉章吴宗济伍铁平

姓氏拼音以X为首

向熹项楚萧璋邢福义刑公畹熊正辉

徐德庵徐复徐烈炯徐仁甫徐世荣徐思益

徐枢徐通锵徐中舒徐仲华许宝华许国璋

许嘉璐许绍早许世瑛宣德五

姓氏拼音以Y为首

严学?颜逸明杨伯峻杨春霖杨耐思杨树达

杨顺安杨欣安姚孝遂叶蜚声叶籁士叶圣陶

叶祥苓殷焕先殷孟伦游汝杰游顺钊于省吾

余霭芹余心乐俞敏俞士汶喻世长袁家骅

姓氏拼音以Z为首

曾宪通詹伯慧詹人凤张斌张涤华张弓

张公瑾张拱贵张静张清常张盛裕张世禄

张寿康张双棣张舜徽张相张洵如张永言

张振兴张政?张志公章炳麟赵诚赵金铭

赵克勤赵少咸赵世开赵淑华赵天吏赵荫堂

赵元任赵振铎赵仲邑照那斯图甄尚灵郑奠

郑锦全郑林曦郑张尚芳周辨明周长楫周迟明

周大璞周殿福周定一周海中周荐周清海周有光周祖谟

朱德熙朱起凤朱星竺家宁祝敏彻

(注:?表示生僻字无法正常显示)

吕叔湘

吕叔湘(1904-1998)吕叔湘先生1904年12月24日出生于江苏省丹阳县。1926年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外国语文系。1936年赴英国留学,先后在牛津大学人类学系、伦敦大学图书馆学科学习。1938年回国后任云南大学文史系副教授,后又任华西协和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金陵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兼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以及开明书店编辑等职。解放后,1952年起任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1977年起改属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语言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名誉所长。1978年至1985年任《中国语文》杂志主编,1980年至1985年任中国语言学会会长。1980年起为美国语言学会荣誉会员。1987年获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94年4月被聘为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是第三至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法制委员会委员,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1983年5月拿出多年积蓄的6万元,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语言学家奖金的基金。吕叔湘先生是我国语言学界的一代宗师,70多年以来一直孜孜不倦地从事语言教学和语言研究,涉及一般语言学、汉语研究、文字改革、语文教学、写作和文风、词典编纂、古籍整理等广泛的领域。

王力

王力(1900-1986)

著名语言学家,字了一,广西博白人。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早年贫寒辍学,在家自学。1924年赴上海求学,1926年考入清华国学研究院,师从梁启超、赵元任等,1927年赴法国留学,1932年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后返国,先后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岭南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等校任教授,并先后兼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文学改革委员会委员、副主任,中国语言学会名誉会长,全国政协第四、五、六届委员,第五、六届常务委员等职。

丁声树

丁声树(1909-1989)

语言学家。号梧梓。河南省邓州市人。1932年自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毕业后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44~1948年在美国考察。1952年后一直在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1977年改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任研究员,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会委员、中央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普通话审音委员会委员、《中国语文》杂志主编、1959~1964年中国政协六届全国政协委员、1964年和1978年第三、第五两届全国人大代表。丁声树在语言文字领域奋斗近半个世纪,研究范围很广,在汉语语法、汉语音韵、汉语方言、古代汉语及词典编纂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

顾炎武

顾炎武(1613-1682)顾炎武(1613年(明万历四十一年)-1682年(清康熙二十一年)),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他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

曾参加抗清斗争,后来致力于学术研究。晚年侧重经学的考证,考订古音,分古韵为10部。著有《日知录》、《音学五书》等,他是清代古韵学的开山祖,成果累累;他对切韵学也有贡献,但不如他对古韵学贡献多。

顾亭林学术的最大特色,是一反宋明理学的唯心主义的玄学,而强调客观的调查研究,开一代之新风,提出“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顾亭林强调做学问必须先立人格:“礼义廉耻,是谓四维”,提倡“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日知录》卷十三:“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潘悟云

潘悟云(1943-),

中国语言学家,浙江瑞安人。汉语音韵学的专家。

1943年3月出生。1982获复旦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93年从温州师范学院调上海师范大学工作,同年评为现代汉语博士生导师,并任该博士点负责人,1999年任上海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社联)副主席,上海社联语言研究中心主任。1986年以后多次应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威斯康辛大学、奥斯陆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中文大学、科技大学的邀请讲学、研究和学术访问。

周有光

周有光(1906-)

周有光,原名周耀平,1906年生于江苏常州。经济学教授,杰出的语言文字学家。

1906年1月13日生于江苏省常州市,后来迁居苏州。1923年开始就学上海圣约翰大学;1925年上海发生“五卅惨案”,随同全体同学和华籍教授离校,改读离校师生创办的光华大学,1927年毕业。1928年至1949年,任教光华大学、江苏和浙江教育学院;任职新华银行,由银行派驻美国纽约。1949年上海解放后回国,担任复旦大学经济研究所和上海财经学院教授。1955年10月参加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会后担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研究员,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参加制订汉语拼音方案,提出方案的三原则,方案在1958年公布。主持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的制订,提出正词法的基本规则和内在矛盾,基本规则在1988年公布。1979至1982年出席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文献技术会议,该组织通过国际投票认定汉语拼音方案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ISO 7098)。参加制订聋人教育用的汉语手指字母方案(1963年公布)和汉语手指音节设计。1958年开始在北京大学和人民大学开讲汉字改革课程,讲义《汉字改革概论》1961年出版第1版,1979年第3版,1985年译成日文在日本出版。1980年开始,担任翻译不列颠百科全书的中美联合编审委员会和顾问委员会中国方面三委员之一。出版《新语文的建设》(1992)、《新时代的新语文》(1999),阐述语言生活的历史进程、人类的双语言生活、国家共同语和国际共同语的形成和发展。出版《中国语文纵横谈》(1992),提出汉字效用递减率、汉字声旁的有效表音率,阐述整理汉字的四定原则(定形、定音、定序、定量)。发表《现代汉字学发凡》(1980),出版《汉字和文化问题》(2000),倡导研究现代汉字学;上海师大、华东师大、北京大学先后开设现代汉字学课程。发表《汉语内在规律和中文输入技术》(1983),阐述按词定字的原理和拼音变换汉字的原理,提倡以语词、词组和语段为单位的双打全拼法,使拼音变换汉字技术代替字形编码,1983年制成软件。1997年出版《世界文字发展史》,1998年出版《比较文字学初探》,提倡比较文字学的研究,在世界文字发展史中理解汉字的历史地位;提出六书有普遍适用性、文字三相分类法;对人类文字的发展规律进行新的探索;清华大学等校采用作为教材。1989年83岁离休,继续在家中研究和著述。2000年出版《现代文化的冲击波》,阐述世界四种传统化的历史比较和华夏文化的光环和阴影。2001年选取90岁后发表的部分文章编成《周有光髦耋文存》,提倡华夏文化百尺竿头更上一步,适应信息化和全球化时代。先后共出版书籍20多种,发表论文300多篇。退休后,著述不断,2005年亦有《周有光百岁新稿》一书出版。曾任第四、第五、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陆志韦

陆志韦(1894~1970)

语言学家、心理学家。别名陆保琦,浙江省吴兴县人。1913年毕业于东吴大学,后赴美国芝加哥大学生物学部心理学系读书,获哲学博士学位。1920年回国后历任南京高等师范、东南大学、燕京大学教授、系主任、校长等。后到语言研究所,任一级研究员、汉语史研究组组长。195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还曾经任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筹备委员会主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委员等。他在语言学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音韵学,现代汉语的词汇、语法及文字改革等几个领域。在中古音研究方面,他的代表作为《证广韵五十一声类》(《燕京学报》1939年第25期)、《三四等及所谓“喻化”》(《燕京学报》1939年第26期)、《说文广韵中间声类转变的大势》(《燕京学报》1940年第28期)等。在《证广韵五十一声类》一文中,他参考国内方言及异国的译音,采用现代数理语言学的方法,根据统计学上的概率关系对所搜集的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对《广韵》声类做了详细的论述和证明。该文中所采用的新颖的研究方法,对于音韵学的科学发展在方法论上具有重大价值,产生了很大影响。《说文广韵中间声类转变的大势》一文中也采用语言统计学的方法来研究音韵,富有开创性。他还指出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可以超脱版本的错误,超脱《说文》本身的错误及汉魏经师注音的错误。他的《古音说略》(1947年《燕京学报》专号之20)是他对音韵研究的集大成的代表作。《诗韵谱》(1948年《燕京学报》专号之21)是我国第一部依个人见解为《诗经》注音订谱的专著。1946~1948年,他在《燕京学报》上发表了古官话语音史论文9篇(商务印书馆于1988年以《陆志韦近代汉语音韵论集》为名将这9篇论文结集出版),这些论文为汉语语音史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其极具学术价值的、富有创见的研究,为汉语史的科学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在汉语词汇和语法研究方面,他的《北京话单音词词汇》(人民出版社,1951年;1964年科学出版社出版修订本)一书,是对大量北京口语材料进行研究的成果,是汉语词汇、语法以及文字改革等研究的重要参考书。他的《汉语的构词法》(合作,科学出版社,1957年)一书,是为解决拼音文字的词连写问题,对北京口语材料进行分析而写成的一部对现有检字法及分词标准研究得最深入的一部专著。该书用结构分析法——扩展法作为确定汉语词的界限的形式标准。对于汉语构词法的研究及汉语构词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以及解决拼音文字的分词连写问题等都具有重大的影响和价值。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同类图片新闻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语言学家李佩逝世版权与免责声明
最新分类信息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站点地图